畲族文化
 首页  研究所简介  研究队伍  新闻资讯  科研成果  畲族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畲族风采>>正文
畲族风采集锦——畲族歌言
2022-11-10  

畲族口传文化主要包括畲族歌谣、民间传说、音乐、舞蹈和口头文学等,其中畲族民歌最有代表性,是畲族文艺中的一块活化石堪称畲族文化的奇葩“畲族是歌唱的民族,畲族人民以歌代言,无论是节俗活动还是日常生活,畲歌成为了畲族人民交往、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直到现在仍经久不衰,一直闪烁着民族文化的光芒。畲族民歌“双音”和“畲族小说歌”是闽东畲族古村落保存下来的民族文化瑰宝,2006年二者同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闽东畲族民歌的音调因地域不同而存在差异,主要有“古田调”“罗连调”“福鼎调”“霞浦调”和“福宁调”等,其中有被誉为畲族民歌“活化石”“一颗稀有的明珠”的“双条落”(即“双音”)和获得“全国最美声音”的“啊噜调”,有被誉为畲族史诗的《高皇歌》,而最有艺术价值的当属发源于白露坑畲村的小说歌。

罗连调

福鼎过海调

福宁调

畲歌双音

啊噜调

闽东畲族歌按内容大致分为:神话传说歌言和小说歌言)、杂言(含歌俗歌言、生活歌言、劳动歌言、家教歌言、情歌等礼俗歌言(含婚嫁歌、丧葬歌、祭祖歌和功德歌等)以及现代歌言(解放前后新歌言、新时代歌言等)。其中最为普遍传唱的是长篇叙事歌,其歌词篇幅较长,有《元朝十八帝》《盘古歌》《长毛歌》等。另外,历史传说歌也多为叙事长歌,例如《封金山》是畲族人民向往安居乐业和美好生活的一支理想之歌,民间广为流传,是畲族特有长歌。

(一)长篇叙事歌

畲族歌言所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其中篇叙事歌历史悠久、流传最广。在闽东畲族古村落流传的神话传说歌言主要有《高皇歌》《麒豹王歌》《龙皇歌》《忠勇王歌》《高辛氏》等,其中《高皇歌》又叫《龙麒王歌》《金龙哥》《龙皇歌》等,各地流传的有十几种版本,是畲族的民族史诗,因高扬着民族认同的家族情怀而成为了确证畲族群众祖先崇拜的口传文学典范;古人歌言(内容多为历史人物、历史传说、历史事件等)主要有《桃园三结义》《李闯打天下》《林则徐》《钟良弼》《末朝纲》《钟景期》等,其中《末朝纲》编于民国初年,作者为闽东霞浦白露坑畲族歌王钟学吉,全诗300多行,主要叙述清朝和民国政府给畲族人民带来的苦难生活,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小说歌言又称“全连本”“戏出”“大段”,现流传下来的约有130多种(见案例2.2),多取材于畲族祖先传说和汉族章回小说、民间故事、话本等编成7字歌言体条目串联而成,或以长篇叙事诗形式歌颂本民族杰出人物,或通过改编汉族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等演述历史传奇和理想人生,它的出现结束了畲族无戏剧的历史,有着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案例2.3白露坑现存的手抄本与口头小说歌

《摘星楼》《列国志》《孩儿乱》《孟姜女》《梁祝》《马乐一日君》《九节金龙鞭》《金簪玉锁记》《白蛇出洞》《白蛇借伞》《白蛇寻夫》《白蛇开药材》《白蛇取仙草》《白蛇淹金山》《金鳌龙》《金龟记》《玉鹤记》《桃花女》《八美楼》《美人图》《唐明皇游地府》《三国演义》《大闹双金桥》《月台梦》《何文秀》《金锁记》《自怨怀》《后和蕃》《和坤做寿》《崔文瑞》《由命不由人》《乾隆下江南》《高辛氏》《洛阳桥》《仙鹤瓶》《文王挨车》《邹雷廷》《吕蒙正》《唐伯虎》《赵颜求寿》《纸马记》《朱贾臣》《小方京》《仁宗不知母》《阴阳闹》《蒋云头本》《功建前朝》《孔明借东风》《蒋云三本》《肚骗记》《五美打擂》《灵芝草》《春秋二祭》《烧饼歌》《甘国宝抄白水》《韩信排兵》《梅玉配》《草龙王》《双帕锦香亭》《白鸡记》《玉蛤蟆》《钟良弼》《扇坠玉蛤蟆》《五鼠闹东京》《九更天》《末朝纲》《八蝶香紫扇》《五百杂》《玉尺金鳌鱼》《朱文公家训》《漂纱记》《三请诸葛亮》《杨胜打铁锁》《碧桃花》《金凤钗》《金蝴蝶》《宝春写信》《朱砂记》《对歌》《犀牛记》《龙凤帕》《张罗带》《阴阳师》《靴袍战甲》《陈靖姑》《李清还魂》《掌鞋记》《国正天心顺》《髻围歌》《赠月镯》《山客迁基》《秦世良》《陈世昌》《蒋云二本》《八美楼二本》《橄榄记》《补鞋记》《蔡伯喈》《玉铃环》《仙戏曹》《薛仁贵征西》《进袈裟》《狗告状》《金手串》《马允安》《谋三宝》《龙凤钗》《荔枝记》《西游记》《猴王反天宫》《一集三冤判》《二集三冤判》《三集三冤判》《四集三冤判》《金宝炉》《藕丝帕》《薛仁贵征摩天岭》《白婆将》《许梦交拜塔》《董永卖身》《白猴告状》《八角水晶牌》《雍正下陕西》《郭子仪拜寿》《刘备招亲》《乾隆头次下江南》《英台十送》《刘蓝陈》《祸袍记》《奶娘行罡》。(共130篇)

(二)杂歌

杂歌的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丰富,包括风物、识理、传知、戏笑、讽刺、猜谜、夸张、斗智、争高手、字歌、对歌、变歌等,真正体现了“凡天文地理、人事万物,无不入歌”的畲族歌诗传统。杂歌语言生动活泼,精美纯粹,形式相对自由,句亦可且类型繁多,内容涉及生活各个方面,艺术魅力较强,多畲族人民日常对歌时的即兴创作。主要包括情歌、劳动歌、家教歌、生活歌等。情歌又称缘歌,是畲族民歌中数量最多、形式最多样情感最丰富的歌,有口传的歌言和借助汉字传抄的歌本,“情歌对唱”称唠歌、嬲歌,即男女相互唱答自由发挥,歌词内容多为即兴创作,对唱的时间地点灵活多变,具有民族风格的艺术表现形式,最大的特点是歌者可因人、因情、因景进行即兴的巧妙的改动,使畲歌打破固定成式得以推陈出新;劳动歌是以歌唱形式表达各项生产劳动须遵循的农事生产规则,介绍季节性劳动知识以保农业丰收,体现了畲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经验积累和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即畲族人民将原始农业流传下来的诸如种田、栽茶、种苎、砍柴、烧炭、织布、碓米、担水、煮饭等劳动生产知识融入歌言,形成富有体系和畲族文化特色的劳动之歌,如《二十四节气歌》《十二时辰歌》《种田歌》《勤耕歌》《采茶歌》《砍柴歌》等;家教歌富有生活内涵,是反映畲族社会或家庭教育方面内容的生活之歌,具有劝诫或世俗化教育功用,如普遍流传的《十劝郎》《十劝戒赌》《劝妹歌》《二十四孝》《教子女歌》《上十岁歌》《十劝堂前》《劝郎行善》《同心》《知足》等等,充分体现畲族人民敦人伦、睦宗族、正人心、厚风俗的伦理观和道德观,彰显着丰富多样的时代精神。

(三)仪俗歌

仪俗歌分礼仪类、婚俗类、丧俗类,礼仪齐全,别具一格。礼仪类歌言内容涉及待客、谢答等,男女对歌起头歌通常有《起头歌》《黄蜂头》《泡茶歌》《敬茶歌》,对唱到半夜吃点心,唱《点心歌》,结束时唱《分别歌》,唱和有序礼仪周全,礼貌相待,尽显畲家好客热情、谦恭有礼的民风民格。过去,在闽东畲族村落嫁娶中,无论是嫁女还是入赘,都有长夜对歌,如娶妻婚礼中,男方请来的好歌手(畲族称之为亲家伯、赤郎和行郎)在与女方歌手(俗称赤娘)对歌中须遵行礼仪规则,按照婚嫁不同环节对唱不同内容的畲歌,主要有《敬酒歌》《对盏歌》《度亲歌》《借镬歌》《撬蛙歌》《催嫁歌》《嫁女歌》《梳头歌》《起身歌》《上轿歌》等,通过仪俗展演衡量双方的唱歌能力,并通过仪俗操演培养族群合格人才。畲族喜唱山歌,深爱情歌对唱,以歌代言,几乎达到了无情感不可入歌的地步;以歌论事,用歌声演述历史,表达善恶观和历史观;以歌传知,将农业生产、生活常识等融入歌言,在斗歌中斗智斗勇;以歌代哭,在丧葬时,借歌述哀,倾吐、哀思畲族的《哀歌》又称丧仪歌,今畲族成年人去世入棺后,灵堂两边摆上长凳,凡死者晚辈均入座唱哀歌,整个灵堂没有号啕般的恸哭声,只有哀歌连片,曲调低沉悲切,声声悼音感人至深。哀歌内容大都以悼念死者为主题,或表达对死者的尊敬和思念,或祈祷死者安息,或忏悔对死者生前照顾不周,或赞扬孝子或呵斥不孝,整个过程礼全歌全,礼重情深。如《接娘家哭歌》:“娘家行到我村边,手拿名香跪门前,左边跪落是亲子,右边跪落是亲人”“娘家来到便收香,孝男孝女泪汪汪,娘家好似千年树,六月热天好遮凉”,场景逼真,句句情深。功德歌又称祭祖歌,内容多为怀念先辈或追述祖先丰功伟绩。做功德分做阴、做阳两种,为死者办丧事追悼亡魂的叫作做阴,为活着的人祈福禳灾叫作做阳。闽东也有少量功德歌手抄本流传于今这些功德歌手抄本类似科仪唱本专供专门祭师或舞或蹈地念唱,是祭师为相关村民做功德时所唱之歌。功德歌的演述活动具有繁杂的宗教程式,演唱时不但有专门化的科仪性动作,还有特定的道具,如铃刀、钹、铜锣等,歌名主要有:《齐声呼》《月月唱》《大离别》《小离别》《媳妇苦》《卷筒线》《牛崽传》《二十四孝》《五更叹》《行孝》《灶君保护》《夹歌》等。

 

 

版权所有:宁德市畲族文化研究所 联系电话:0593-2954731 主任电话:0593-2952603
Copyright (c) 2009 宁德市畲族文化研究所 客服QQ::274468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