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文化
 首页  研究所简介  研究队伍  新闻资讯  科研成果  畲族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科研成果>>正文
“闽东畲族文化实践基地”实施情况总结报告
2015-09-01  

 

(2012.09-2015.07)

“闽东畲族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在宁德师范学院中文系及相关领导的重视和引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当前高校实践教学的时代精神,努力在校内外深入开展各项民族文化实践性教育活动,针对广大学生多方探讨闽东畲族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研究,积极推动了我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开展,为我校实践教学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具体总结汇报如下:

一、项目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的实现情况以及学校的相关配套文件情况

自2012年“闽东畲族文化实践教学基地”立项以来,本基地关于本科实践教学取得了一些成果,先后成立“福建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研究基地畲族文化研究中心、闽东畲族传统文化发展与现代文明建设研究基地、闽东剪纸(畲族)文化研究中心等,建立的相关研究团队有“闽东畲村生态特色产业发展新模式”研究团队、闽东畲族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创新团队、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团队、民族传统体育与社会体育资源开发研究团队等。

为全面提升本科实践教学研究和本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水平,本基地坚持加强与民族文化研究机构、企业、协会等的联系,力争做到资源共享,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开拓“闽东畲族文化实践教学基地”的教育教学新视野。为加强研究团队建设,本基地与多家单位协作搞好畲族文化实践教学的各项研究工作,协作单位主要有中华畲族宫、宁德市畲族博物馆、闽东畲族文物馆、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宁德市畲族银器工艺技术研究所、中华畲族宫协会、福建闽东民族工艺美术城、福安市民族文化研究发展中心、蕉城闽东畲族工艺品生产示范基地、福建“盈盛号”金银饰品有限公司、福建珍华堂工艺品有限公司、宁德市“畲闽红”茶业有限公司等等。目前这些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在我校实施“闽东畲族文化实践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督促本项目顺利实施,本校制定了相关配套文件,主要有:1.转发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2.宁德师范学院教学实习管理及质量评价办法;3.宁德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管理办法;4.宁德师范学院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5.宁德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等。

二、项目建设进展、主要措施和具有示范性作用的创新特色做法

本基地高度重视畲族文化实践教学研究,积极探索解决民族文化实践教学问题的正确路径,在建立健全相关单位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机制方面,所做的工作已初见成效。所以,本基地在梳理以往实践教学经验的同时,力求创新发展,目前建设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民族预科班为核心,促进民族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如,2013年5月10日,福建省民宗厅民族社会事业处处长刘培芝与中文系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一道调研“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二)基地相关教师带领广大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伊漪教授长期带领师生进行国家社科课题《畲族生态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与创新策略研究》的调研活动等。

(三)挂牌成立了许多教学实践基地,如福安溪塔畲村、霞浦半月里畲村、蕉城八斗畲村、“盈盛号”畲族金银饰品有限公司等。

(四)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民族文化研究。如许陈颖指导的《闽东畲族银饰制造技艺发展与创新策略研究》、李益长指导的“民企联村视域下畲族文化资源开发研究》、《闽东畲族生态文化融合发展研究等。两年多来,共完成大学生创新课题12项,在研课题8项。

(五)积极参加畲族“三月三”文化节和两岸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如,每年省市主办的畲族民俗节,我校师生均踊跃参加;我系协办了第六届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丰收节,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民族文化交流中去。

三、项目建设取得的标志性成果、经验、成效及示范推广效应

2012年本基地挂靠单位中文系开始招收民族班学生,其中80%左右是畲族学生。在过去的两年多间,我们紧紧围绕“闽东畲族文化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师生申报和完成了闽东畲族文化、闽东统战文化、闽东畲族语言、闽东畲族村落文化、闽东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闽东民族多元宗教文化、闽东畲族生态产业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视角多样,能突出闽东民族理论研究的个性和亮点,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完成的主要论文有《统战文化引领下闽东畲族文化发展与社会和谐共建》、《闽东畲族特色特色产业与民企对接互赢新模式研究》、《闽东畲村落文化的价值与开发研究》、《闽东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城镇化背景下闽东畲族女性家庭地位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民企联村视域下畲村生态产业发展路径与因应策略》、《闽东畲族文化旅游的困境与出路》、《文化大发展语境下的畲族文化传承研究》、《网络时代闽东畲族人民媒介素养研究》、《闽东畲族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闽东畲族银饰制造技艺发展与创新策略研究》、《创意产业视域下畲族银饰品牌建构研究——以“盈盛号”为例》等等;完成或在研的研究课题有《闽东畲族红色故事集》、《闽东畲族民俗风情概论》、《闽东畲族民俗文化概观》、《闽东畲族语言使用现状调查》、《闽东畲族村落文化对比研究》、《民企扶持闽东畲村生态产业发展研究》、《闽东畲族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与品牌打造研究》、《闽东畲族银饰技艺打造研究》、《闽东畲族多元宗教研究》、《闽东畲族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开发研究》、《闽东畲族服饰研究》、《畲族原生态文化的美学价值》、《海西发展背景下畲族村落文化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等等。为加强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基地先后邀请了大批国内外专家来做与畲族文化研究相关的学术报告或讲座,如厦门大学教授郭志超、杨春时,省原民族研究所所长蓝炯熹,复旦大学教授杨乃乔,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沈明等学者,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沙平教授,暨南大学教授、博导甘于恩,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张屏生,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吴瑞文,日本爱媛大学教授秋谷裕幸,美国国防语言学院教授林柏松等专家学者;多次主办或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如:主办的“两岸文化视域下的生态美学与生态书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外反响强烈。会议期间,大量学生亲历现场,通过耳濡目染和亲身实践。通过这些学术交流活动,本基地增进了与国内外同行,特别是畲族文化研究专家的学术交流,对提升本基地广大师生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起到重要作用,也将本基地的民族理论研究成果推广到了其他地区,既增进了民族区域文化交流的深度,又全方位营造了民族理论研究的学术氛围。

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性教育效果已初步彰显。近年来,本基地根据学科和研究特点建设实践基地,完善产学研机制,与宁德市畲族博物馆、中华畲族宫、宁德市“盈盛号”金银饰品有限公司、闽东畲族歌舞团等企事业单位长期合作培养民族文化研究人才和实践教育活动,与宁德上金贝畲族村、福安溪塔畲族村、霞浦半月里村、蕉城七斗羊村等10多个畲族村落长期共建实践基地;为切实传承民族文化,我校成立“畲族文化研究中心”和“畲族舞蹈班”,举办闽台少数民族丰收节,在活动中广大师生表现突出,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民族情感和文化交流;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等机会拜访畲族文化传承人,如与国家级非遗畲族银器锻造技艺传承人林祥陵、省级非遗传承人雷美凤、剪纸艺术家林芳萍等直接交流,在实践中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提升了本基地成员和广大学生对畲族文化的认知程度和研究水平。此外,还定期发动大量青年学生深入广大畲村进行民族文化方面的田野调查,搜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积累了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如伊漪教授指导的大学生创新项目《民营企业与畲族新农村建设对接互利调查研究》、陈丽冰教授的《闽东畲族语言使用现状调查》均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立项。为了让实践性教育活动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本基地的相关领导十分重视宁德师范学院民族班和预科班学生的培养工作,一方面保证每一位民族学生每年都能参加多次民族文化采风活动,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各种民族理论研究创新活动,在院系领导的重视下,民族学生连续参加四届“畲族三月三”活动,参加了“第六届海峡两岸民族文化丰收节”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了今年由蕉城区主办的“第四届畲族文化节”活动。这些将大大促进本基地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效,为本基地今后民族理论研究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四、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建议与对策

本基地民族工作理论研究中也存在着许多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去面对,去思考,去解决。

1.进一步加强民族理论研究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联系,拓宽实践教育研究领域。

针对近年来实践教学的相对单一性,今后应带领广大师生加强对闽东畲族宗教与民间信仰文化、畲医与畲族体育文化、家族与谱牒文化、祠堂文化、生态产业文化等的研究,完善“闽东畲族文化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性建设,逐步完善“畲族文化研究资料库”,在加强基础性研究的同时,加强某些民族文化的前沿性实践研究,沿着“畲族文化有形化、文化载体项目化、文化成果精品化”的方向,进一步使畲族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首先使基地的研究尽可能有助于助推畲族文化硬氛围工程建设,包括畲族文化研究中心、畲村生态环境、畲族文化主题公园、畲村立面改造、畲族特色村寨和美丽乡村建设等等;其次,有助于推进畲族文化建设的软氛围工程,包括畲族服饰文化、畲语、畲族节庆活动、畲族音乐和舞蹈、畲族体育运动、畲医畲药的挖掘和推广,以及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平台快速、及时、互动、大容量、大范围地开展畲族文化传播;再次,有助于畲族文化产业工程建设,包括畲族风情旅游业、畲族服饰业、畲族银饰业、畲族茶业、畲医畲药以及畲族文化产业园等的建设,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创新力,使民族文化发展成为海西经济发展新的引擎。

2.提升民族理论研究的应用水平,助推区域经济文化发展。

本基地的民族理论研究旨在多维度服务区域经济和产学研合作的不断发展,本年度工作着眼于完成以下几个目标:(1)建立以“畲族文化研究中心”为主体的畲族文化活动、展示、传承、传播中心;(2)调动本基地师生及广大民族理论研究者的积极性,将民族文化特别是畲族文化研究引向更深层次的发展;(3)加强畲族文化普查,收集、保护畲族历史文物,挖掘更多的畲族非物质文化,并协助相关部门做好遗产申报工作,协助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非遗传承工作;(4)通过多种渠道,加入到打造“三月三”畲族文化品牌的行列,指导或广泛参与各地开展畲族民俗文化活动;(5)通过与地方合作模式,帮助在校内外培养畲族文化传承人,创作编辑出版较高水准的畲族文化系列丛书和教材;(6)利用本基地人力资源优势,加强民族文化题材的宣传报道和畲族文化人才培训、培养,引进各类民族文化专业人才,推动畲族文化发展与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3.增强民族文化研究的自觉性,争当民族文化研究的主力军。

闽东是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但其民族文化发展的形势大好,只要调动基地成员的科研积极性,统筹好科研规划,一定能让每一位研究者自觉地投身于民族理论研究中去,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此,基地决定今年承办一届大型“畲族文化研讨会”,邀请海内外专家,特别是港澳台知名学者齐聚宁德师院,深入探讨当前民族理论研究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帮助本基地建设出谋划策,提高成员的民族理论研究水平。科学研究重在人才培养,民族理论研究更离不开人的因素,只有充分发挥本基地成员的科研积极性和自觉性,才能促进本基地的理论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本基地的民族理论研究走在全省的前列。

4. 增大校企合作力度,培养创新人才。

从相关理论和概念出发,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现状分析实施校企合作的意义,得出实施校企合作的最佳措施,分析典型国家的校企合作模式给我省职业教育实施校企合作的启示。根据已有的国内外理论,分析本基地当前校企合作主要模式、存在的问题,努力实施校企合作的政策和策略。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广泛收集、下载和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研究资料,收集整理有关文件,并通过查阅国内、国外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特点等资料开阔师生的眼界,扩展思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加强研究结论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可靠性,尝试着与台湾和国外职业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学习借鉴台湾和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

5.在联合合作上下功夫,推进产教合作。

无论是企业牵头的合作,还是兄弟职业院校牵头的合作,或是区域性、跨区域性的合作都要积极参与、争相加盟;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即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产学合作、校企结合运行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面动力机制,合作努力,共同推进;在点面结合上下功夫,即找准突破口,在点上起好步,在块状发展,不懈努力走出全方位建立产教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联合合作路子;在理论创新上下功夫,即协作整合,与相关院校以及和企业界加强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

版权所有:宁德市畲族文化研究所 联系电话:0593-2954731 主任电话:0593-2952603
Copyright (c) 2009 宁德市畲族文化研究所 客服QQ::274468012